台儿庄战役配资预警网,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极其难得且重要的胜利。在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激烈战斗中,双方投入的兵力悬殊,中方约有29万人参战,而日军仅投入5万人。尽管如此,中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伤亡达到5万人,日军则损失了约1万人。这是日军首次在正面战场上尝到失败的苦果,标志着中国军队抗战能力的重要提升。
这场胜利迅速传遍全国,各地媒体纷纷报道,甚至引起了国际关注。美国《华盛顿报》也发表文章称:“中国在山东的这场胜利,打破了日本四十年来军事上的不败纪录,是继欧洲大战后又一军事伟绩!”周恩来也高度评价这场战役,指出:“虽然战斗仅限于一地,但其影响深远,波及战局全局、全国范围,甚至敌人和全世界。”
展开剩余74%然而,蒋介石对这场光辉胜利的态度却耐人寻味,他竟然下令禁止大肆宣传这场大捷。这其中原因值得探究。首先,是基于持久抗战的战略考量。台儿庄战役尚未结束时,国民政府军令部长徐永昌就向蒋介石建议不要过度宣传。理由主要有三点:一是虽然取得胜利,但战果有限,且主要是因为日军没有及时增援。若大肆宣扬,可能激怒日军,促使其调整战略,放弃对苏联的顾虑,全力进攻中国;二是虚假的宣传会导致国际社会误判形势,削弱其防日决心,反而加深对中国的戒心;三是过度夸大胜利可能让民众误以为抗战容易,从而不能理解政府坚持持久战的艰难战略,形成不利舆论压力。
根据日军资料,蒋介石还专门针对这次胜利制定了五条宣传指示:第一,台儿庄之战仅是抗战第二阶段的开端,切勿因胜利而骄傲自满;第二,要深刻认识持久抗战是消耗敌人战斗力的长期斗争,而非单纯争夺一城一地,以免影响军民的抗战信心;第三,要重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宣言和抗战建国纲领等重大意义;第四,宣传务必真实,避免夸大其词;第五,抨击敌人时仅限于批判日本军阀,绝不可攻击日本皇室或民族。
无论是徐永昌的三条建议,还是蒋介石的五项要求,均出于对抗战全局的深思熟虑,希望避免因一时胜利引发国际或国内不必要的负面影响,也防止军民对抗战形势产生错误认识。除此之外,蒋介石的态度还有另一个隐秘原因:他不愿让李宗仁的声望过于突出。
在当时的各大军阀中,蒋介石最忌惮的就是兵强马壮、雄心勃勃的桂系军阀李宗仁。相比之下,冯玉祥已失去影响力,阎锡山只关心自己的山西地盘,“南天王”陈济棠也大不如前,刘湘、龙云等地方军阀影响甚微。唯独李宗仁一直是蒋的心腹大患。此前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,蒋几乎派出全部嫡系部队,却接连失利,面临尴尬局面。而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,参战的多为杂牌军,却表现出顽强血性,取得震惊全国的辉煌胜利,这让蒋介石极为郁闷和忌惮。
因此,他绝不允许这场战役被大肆宣传。甚至有传闻说蒋介石曾在办公楼上听见街道上热闹非凡,询问原因后得知市民在庆祝台儿庄胜利,他竟冷冷回应:“有什么好庆祝的!叫他们离远点,别在这里胡闹!”虽然此事真假难辨,但充分体现了蒋对这场胜利复杂且矛盾的心态。更为明显的是,国民党后期的官方战史中,台儿庄战役的篇幅极其有限,几乎被淡化甚至忽略。
桂系军阀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曾感叹:“台儿庄战役关系民族存亡,是至关重要的一战。如果在美国、日本、欧洲,这样的战役会有多少书籍专门记载?但直到今天,国内竟没有一本系统介绍台儿庄的专著,实在令人痛心。我曾看过国防部出版的七百多页抗战史,台儿庄只占三页,难怪共产党会批评国民党‘没抗日’,日本人会否认南京大屠杀,因为连自己的历史都不肯好好记载。”
当然,蒋介石不宣传并不代表整个社会都沉默。初中历史课本中,台儿庄战役的内容仍被收录,成为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经典案例,是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。
(资料参考:《血战台儿庄》《大历史》《人民政协报》)配资预警网
发布于:天津市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