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预警网
在中美马德里会场外,美国财长贝森特脸色不好看,对着镜头直言“真是糟糕的时机”。看看这几天的新闻,那句抱怨,应该不是随口而出。
9月13日,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将23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里。名单里有半导体相关公司,目的就是限制中国的AI芯片。
按往常经验来看,美国很喜欢在双方正式会谈之前先给一个下马威。9月14日,中美代表在马德里结束一轮高层会谈,场面看起来客气,但气氛很紧张。
到了9月15日一早中方这边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涉嫌违反反垄断法,启动进一步调查。把这三天前后动作连在一起,贝森特有此言论就不奇怪了。
做大模型这行的人都清楚,过去几年训练卡基本绕不开英伟达。很多公司上新项目,第一反应就是先排GPU,算力像是被一根绳拴着。2020年中国审批通过英伟达收购迈络思,但条件是别捆绑卖,接口要能对上,生态别关死门。
后来市场上的抱怨渐渐多起来:有人买卡被要求把配套网络设备一起带走,有团队说关键接口握在英伟达手里,国产方案接进来总被卡一道门槛。媒体也出现过关于H20的争议,说存在后门,为这事儿网信部门还找它谈过。
美国那边很快给出政治报复的说法。这个标签贴上去省事,但避开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:一个市场份额高得离谱的行业,规则是不是被一家捏得太紧,竞争对手和用户到底还有没有选项。
类似的争论,美国本土的反垄断案里也常见,只是换到中国,话术立刻变味。镜头里贝森特的脸色不好看,不只是对公平不公平的焦虑,更是怕后面的连锁反应把事情推到失控的方向。
坊间还有一条传闻,说特朗普政府当年和英伟达在对华销售上有过默契:阉割版可以卖,比如H20,但利润里要掏一截去补国债,外面流传的比例是15%。这事儿外界很难完全坐实,它之所以传得开,是因为英伟达在中国的订单摆在那里。
要是调查最终认定构成垄断,可能会按上限罚到全球营收10%,粗略一算就是几十亿美元。更麻烦的是,可能被要求放开接口、停掉捆绑、重做价格和供货节奏。对于把财政收入一项项抠得很紧的美国,这就是动了它的蛋糕。
国内有人担心查了英伟达,训练会不会掉链子。看今年的动作,情形没那么悬。昇腾910B在几家互联网大厂的集群里已经跑了不少任务,工程团队在把调度、框架和工具链一块儿往上挪;寒武纪的GPU一代代往前推,海光也在按自己的路线走。
一些云厂把任务拆开,训练慢慢迁到国产卡上,推理先做混部,该吃英伟达生态的地方先吃,能替换的地方一步步替。企业不是没芯片可用,而是要为长期确定性做配置,这样看,监管出手的底气也来自这些产业侧的进展。
我们这边的信号始终是可以谈,但地位必须平等。当一个生态被某家厂商的闭环牢牢扣住,开发者、整机厂、云服务商,最后连终端客户都会被牵着走。国内这两年在AI基础设施上砸了不少钱,如果让一个供应商说了算,那些钱迟早要变成对方收割的韭菜。
英伟达那边一直强调自己在研发上的投入,以及生态给行业带来的效率。只是当效率和控制权绑在一起,监管就必须发挥作用。中国在2020年给过边界,五年后再问一次,是顺理成章的过程。美国一边把中国企业挡在门外,一边又要求别人对自己的龙头网开一面,这种双标谁都受不了。
很多企业也会算账:同样一笔预算,英伟达的货要等多久,国产卡能撑起多少任务;同样一套算法,迁移到昇腾要改多少模型,团队能不能接住;明年换代要不要把系统拆成两套,减少被动。
决策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排期、供应、功耗、机房改造、软件栈这些具体事项。监管动作抬起来,厂商自然也会更积极地对齐合规,给中国客户的合同里把接口、维保、价格的条款写清楚。
贝森特说糟糕的时机其实是一个国家的焦虑,国内的工程师熬夜调度作业,我们的替代路线在长出来。
现实很显眼,等到新一批集群上电,谁家的板子在跑,谁家的接口打开了配资预警网,谁家的合同更好谈,市场心里都有数。
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